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讲座 - 正文

江西日报-美丽村庄的鲜活样本(2013-6-18)
2013-07-18 09:39:04   来源:   评论:0 点击:

美丽村庄的鲜活样本——看上晓起村如何拓展生态经济兴村富民
http://www.jxnews.com.cn    2013-06-18 05:52   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

http://www.jxnews.com.cn/jxrb/system/2013/06/18/012472156.shtml

编者按:

  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绿色是江西最亮的品牌。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和绿色消费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全面落实中央“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努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着力把江西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从今天起,本报开辟《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争当美丽中国排头兵》专栏,报道各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生态经济的典型事例和创新经验,论述以生态优势作为推动我省后发超先重要力量的发展理念,在全省上下营造“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浓厚氛围。敬请读者关注。

上晓起风光。通讯员程政摄
  婺源县江湾镇上晓起村,一座群山环绕的千年古村落,一个有着“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美誉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在上晓起村,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两旁的青山绿树与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交相辉映,古道、古建、古树,小桥、流水、人家,构筑起如诗如画的生态田园风光,宛若天人合一的桃源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山美水美人更美。近年来,上晓起人以建设美丽村庄为抓手,通过保护、依托秀美生态,培植特色产业,大兴乡村旅游,走上了一条因地制宜拓展生态经济、加快兴村富民的康庄大道。
  保护生态优先 彰显古村风韵
  上晓起村是婺源东北山区的一个小自然村,全村仅有100余户400余人,人均只有三分耕地。
  造物主没有赐予这里广袤丰饶的沃土,却造就了这里秀美的山水画卷,千年的古村历史也积淀了丰厚的人文遗存。
  美丽是一种风景,同样可以造就一种经济。伴随旅游潮的兴起,悟出门道的上晓起人视生态保护为立村之本、优先取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催动小山村处处展现出原生态的古朴风韵。
  为了让山更青,村里坚持接续封山育林的古朴风尚,一直以来严格禁止上山砍伐林木,杜绝破坏村庄及四周大树古木的行为,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2%以上,有效保护了村庄天然氧吧般的自然环境。村里至今还保存有数以百计的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树龄的古樟树、柏树,其中村旁后龙山一棵古樟树龄长达1800年以上,堪称“樟树王”。
  为了让水更绿,上晓起村在村边的山脚下建造了专门的生活垃圾焚烧场,村民的所有垃圾都运到焚烧场集中焚烧,防止因生活垃圾产生水污染。同时,还组建起专门队伍,每天负责对村中小溪进行飘落垃圾的清理和打捞,保障了环村溪流常年清澈如练。
  为了让村更美,上晓起人持之以恒倾力种“风景”,按季节打造四季花海,美化靓化村容村貌。如今,这里春有油菜花、桃花、梨花竞相绽放,夏有荷花盛开别样红,秋有菊花、紫薇迎风摇曳,冬有腊梅傲立霜天,种植收入与怡人风景相得益彰,鼓起了村民的荷包,吸引着游客的眼球。
  村口一公里长的古驿道,见证了上晓起人保护环境的殷殷之情。这条明清时期修建的青石板古道,长期以来是村里通往外界的唯一坦途,然而不通公路,增加了游人前来游玩的难度,有的村民不免产生了拆古道改建公路的想法。几番讨论后,村民们终于统一认识,古驿道是上晓起自然、纯正的古村落风貌的一部分,一旦公路修进村里,村里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就会遭受破坏,游客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形象就会大打折扣,于是决定保存下这条留有古人车辙印迹的青石板驿道。如今,上晓起村不通公路俨然成了村里最大的卖点,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历史遗存,防止了外界污染源进入村庄,引来了众多的文化客、回头客,也把喧嚣的旅游商业化气息挡在一公里之外。
  培植生态产业 做大菊花经济
  上晓起村山高水冷、人少田少,水稻种植只能一年一季。过去,因为农业生产条件薄弱、产业效益低,青壮年农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谋生,村里基本上只留下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有些田地被迫常年撂荒。
  建设美丽乡村,急需特色产业的支撑。如何让有限的土地流金淌银?一位老教授的安营扎寨,改变了小山村的传统耕作模式。
  老教授名叫陈文华,是省社会科学院退休多年的副院长、国内著名的农业考古专家、茶文化专家,已79岁高龄。多年前的一次参观考察,他邂逅了上晓起,村里优美的生态、深厚的文脉、古朴的民风,令他如痴如醉、魂牵梦绕。2004年,怀揣“文化兴农”和打造“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梦想,陈文华与村里签下30年的开发协议,由个人投资1000万元,对上晓起的茶文化进行开发与保护,投身小山村的新农村建设。
  头几年,在租种的田园里,陈文华组织村民试种蔬菜、瓜果、鲜花乃至水稻,可受地势偏远、气候环境等影响,一次次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损失资金不说,陈文华还被不解的村民送上了“傻教授”的外号。
  2008年,执著的陈文华经过反复摸索、思考和求证,决定在村里种植更适宜气候条件的菊花。开初选种的是销路很好的白菊花。遗憾的是,一个多月后突遇山洪暴发,种到地里的白菊花苗全部受淹而死。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白菊花虽全军覆没,可田边点缀栽种的少量黄菊花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这让陈文华眼睛一亮,重新点燃了发展菊花经济的希望。2009年,他和村民将种白菊花的地全部改种更具生命力的黄菊花,而且禁施化肥、农药、除草剂,辅以自动灌溉、深开沟、勤排水等,这一年,陈文华种的十几亩黄菊花,收获了20多万元。
  黄菊花的成功开发,坚定了陈文华发展生态农业的信心。为扩大种植规模,2010年在村委会的帮助下,陈文华又在村里成立了第一个以种植和加工黄菊为产业的农民合作社,由他注入资金,农民以土地入股,实行种、管、收、加工、销售一体化,提升黄菊产业化水平,农民社员一亩地保底收入600元,参加茶厂加工劳动另付工资,年终视收益按股份进行分红。
  有了合作社的保障和引领,上晓起的村民们踊跃当起了社员,返乡的农民工中亦有一部分选择在家就业,而且村里的留守老人如参加力所能及的社里劳动,也有一定的收入。61岁的村民王新民年轻时曾出外务工,如今成了合作社的一名固定农工,他喜滋滋地说:“我年纪大了,又缺技能,再出外务工肯定没人要了。现在和爱人在村合作社上班,一天8小时,一个月也有2000多元收入。”
  不仅如此,村里家家户户还纷纷利用闲田,大种黄菊。2011年,全村黄菊种植面积扩大到30多亩,给合作社带来了200多万元的收益。2012年,黄菊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60多亩,合作社收益增加到了500多万元。
  黄菊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让村民们找到了致富的新路,也为山村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伴随境内外媒体争相报道、推介,“晓起皇菊”已走上了高端品牌发展之路,远销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还曾打入法国巴黎“国际茶文化周”一展风采。
  挖掘文化内涵 拓展生态旅游
  始建于唐代的上晓起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是清代两淮盐运使江人镜故里。这里古建众多,风格各异,其中多为明清建筑,历经600余年的房屋仍保存有几十幢,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一批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古村昔日的辉煌,“一门四进士”和“四代一品”的真实故事,更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拓展乡村生态旅游,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近年来,以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依托,上晓起人大力发掘茶文化、古文化内涵,加快提升乡村旅游品位,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打造“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品牌,村里建起了茶文化历史实物展示厅,展有各历史时期的制茶工具和泡茶品茶用具等实物、茶文化发展衍变图片和研究成果以及引领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名人介绍等。同时,开展了生态绿茶生产展示和体验,让游客自己动手实践,品味做茶的乐趣和美妙。
  而对于“傻教授”陈文华来说,每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邀上一批文人诗友前来相聚已成习惯,大家赏菊品茗、吟诗作赋、把话麻桑,并集成小册取名《晓起诗韵》,供人推介、品鉴。他向记者透露,2014年,途经婺源的京福高铁即将开通,也是他进村开发十周年,他准备自办一次黄菊文化节,早日打响“到上晓起看黄菊”的旅游文化品牌。
  文化基因的融入,使上晓起的乡村旅游提升了品味、丰富了内涵,生态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日益红火。3年前,村里仅有两家农家乐,如今增至40多家,户均年增收两三万元。节假日时,村里的客房常常供不应求。村民江德进、孙美娟夫妇以前一直在浙江务工,眼瞅家乡旅游业日渐兴旺,2011年回乡办起了一家“晓溪客栈”,内设10间客房、20多张床位,仅去年纯收入就挣了近6万元。去年底,夫妇俩还在网上注册了客栈域名,提供预约订房服务,客源市场扩展到了全国各地,还接待了不少外国游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今的上晓起,已彻底挥别了往昔的闭塞与贫穷,开启了富裕、和谐、秀美、幸福的山村新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征程中,与如画家园相伴,与生态经济同行,这座千年古村必将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风采,迎来更加璀璨的明天!
  本报记者张弛

相关热词搜索:江西日报 美丽 村庄

上一篇:江南都市报-原生态让千年古村显魅力(2013-6-18)
下一篇:江西晨报网-千年古村打生态牌发展旅游经济(2013-6-18)

分享到: 收藏